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

姊姊的守護者

My sister’s keeper,姊姊的守護者,之前其實有買英文版小說準備要看,但是一年過去了,小說還一直被擱在旁邊,擱到電影都上映了,小說卻還沒看,於是利用這個機會直接去電影院欣賞這部小說。

當父母為了延續大女兒的生命,於是再”打造”一個小女兒,專門提供”零件”給生病的女兒使用,後來,被當作備胎的小女孩終於發出怒吼,決定控告自己的父母,也不再願意為姊姊提供器官….

怎麼看,這都是一個在醫院常討論的”醫學倫理”的議題,在沒有看過小說的情況之下,我們就抱著”就醫學倫理上,怎麼解決這個問題?”的心情來看這部片…


沒想到,看了這部電影,才知道他闡述的並不是捍衛身體使用權的醫學倫理,而是另一個更深入、更值得思考的議題,也就是安寧療護!

電影很感人,周圍的人每個都哭得淅瀝嘩啦,但在這感動的背後呢?我不知道其他人心裡在想什麼,但在於平常在醫院工作的我,心裡就是想到安寧療護的重要性及其推廣的問題。

Hospice安寧療護,在國內率先是由成大趙可式博士引入,雖然已經推行了好多好多年,但國內還是很多人不了解,民眾不了解也就算了,卻連醫院裡的老教授也不一定能接受這樣的觀念。

臨床上常遇到的是,不管是病人或是家屬,都覺得去到安寧病房就是等死,覺得生病了就該救到最後一刻,盡力到最後一秒鐘。有時候甚至病人都已經想安心地離開了,但家屬卻不放手。於是,就常常會看到病人的最後一刻總是被CPR壓了半個多小時後,肋骨斷光了,才痛苦地離開。

導致死亡的原因有2種,一種是暫時性的、意外的,這一種我們當然要救,病人救活了,原本有可能導致死亡的原因也消失了,病人還可以活很久很久,直到生命的終老。

另一種,卻是疾病的病程所導致的,譬如癌末、譬如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,這一類病人,我們當然也必須盡力拯救,但僅限於疾病的前99%,當努力了99%仍無法有效地救治,而進展到最後的1%時,我們要做的不該是再去壓他再去電他,而是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,因為就算壓活了、電活了,也不能改變疾病末期的事實,可能過幾天、甚至過幾個小時,病人又得再被壓一次、再被電一次…我們在醫院常作CPR,覺得CPR真的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…

劇中的母親,一直放不了手。不願意讓女兒接受安寧療護、不願意讓女兒在最後的幾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反而是父親終於可以理解,使女兒在臨走前才能夠有最滿足最絢爛的笑容。在最後的一段時光,能夠活得快樂、活得精彩、沒有遺憾,才是最重要的。

前幾年很轟動的故事--”一碗陽春麵的回憶”也是在講安寧療護,書中有提到幸福人生四件事:感恩、懺悔、關心以及道別,在臨終前,若能打破心中的"不好意思",坦白地跟牽掛的人說出心裡由衷的感謝、道歉或道別,那離開時,就不會那麼地遺憾與不甘了。

安寧療護是包括了身、心、靈的全人照顧,並不是所謂”等死”的地方。其實醫療人員也都知道,若要論"治療",當然各個科別都有自己專屬的治療專長,但是若論”照顧”的品質,卻沒有哪一科比得上安寧病房!安寧病房就是有獨特的方法可以讓病人過得快樂與放心。

了無遺憾地過完剩下的日子,跟不快樂地苟延殘喘拖時間,若是您,您會怎麼選擇?


沒有留言: